首页 >> 产品安全管理 >>产品安全管理 >> 为电梯的安全性正名
详细内容

为电梯的安全性正名

    

    有不少人觉得电梯事故“频发”,认为现在乘坐电梯不安全。事实上这是一种受不完整或不准确信息误导而形成的错误认识。数据最能说明问题。最近,新华社一篇报道提及的数字,可以纠正电梯事故“频发”说,也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电梯这种交通工具的安全性:20155月,作为我国电梯首部地方性法规--《广东省电梯使用安全条例》审议通过。经过两年多试点,收效明显。广东省万台电梯事故死亡人数从2012年的0.14,下降到2016年的0.048。该数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。

即使从全国范围看,我国电梯的安全系数也是相当高的。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6年底,我国电梯总量达到490万台,占世界总保有量的1/3。这一年,全国共发生电梯事故48起,死亡41人,万台死亡率为0.084。所谓“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”,我们跟美国比一下,就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了。美国目前大约有100万台电梯,而据美国劳工部及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统计的数据,美国每年由电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平均为30人左右。也就是说,万台死亡率为0.3,是中国的3倍还要多。

就算美国的电梯事故死亡率比我们高,也不妨碍美国人对电梯安全性的认可。美国知名电梯专家查尔斯•巴克曼(Charles Buckman)曾表示,“电梯是美国最安全的交通工具,比在纽约乘坐车辆安全,人们不应为乘坐电梯担忧。”他所谓的“最安全”,当然不只是跟纽约的车辆对比得来的。如果不把电梯算在内,一般认为目前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是商业航空,其死亡率大约是5千万分之一(每年空难死亡人数与每年乘坐航班人次之比)。而按照这种算法,美国每年30人的电梯死亡人数比照每年约180亿人次的电梯乘行量,电梯事故死亡率仅为6亿分之一。

既然数据已经能够说明电梯是“最安全的交通工具”,那为什么还有一些人认为它不安全,甚至产生事故“频发”的印象呢?有学者分析认为,一些民众有这种感受,主要是受心理因素影响。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,它代表着稳定、有秩序、可预测等,一旦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,人们就会觉得处于威胁和恐惧之中。电梯安全事件呈示出的“不安全”性打破了人们对“安全感”的心理需要。而在网络信息时代,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崛起,电梯事故这样的突发事件作为敏感信息源,一经发布,就会立即进入爆炸性、循环式传播的状态。而这种夹杂着各种个人倾向性评价的传播往往不可控。有人可能只是在上班路上匆匆看了一眼新闻标题,并没有太在意,但接下来各大网站转发,微信、微博讨论,加上朋友圈各种段子、调侃……一次电梯事件就变为了N次,人的感受系统经过反复刺激,很容易产生“频发”的错觉,同时也必然会伴随对电梯整体安全性认知度的降低。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,电梯安全事件给人带来的情绪也是多变且逐步深入的,从开始被感染,到后来在反复震荡和反复循环中升级。其最终结果是电梯被妖魔化,而一些心理自控能力差的人,甚至患上电梯恐惧症。

要消除一些人的电梯恐惧症,首先要做的事,就是加强电梯安全宣传,将电梯安全性的真实现状告诉人们。特别是在电梯安全事故发生时,有关部门要立即展开调查,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,以准确、正面的信息引导舆情,防止讹传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。要知道,官方负责任的事故判定就像定心丸,是对老百姓最有效的“消恐药”。

    当然,要从根本上去除人们对电梯存在的误读和恐惧,还得靠健全法律法规及标准,通过加强对电梯生产、运营、维保等各个方面的监管,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梯事故的发生。

客服中心
联系方式
029-88240939
- 客服
扫一扫,关注公众号
技术支持: 善源网络.善建站 | 管理登录
seo seo